一年前,谷歌公司开发的AlphaGo机器人战胜了人类的围棋高手。人工智能发展史上这标志性的一幕在许多领域都引发了震动,包括传统教育领域。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话,你们对于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对于这个问题,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院长李剑阁的回答是:“我会对我的学生讲,你选择专业虽然需要慎重,但是你也要时刻准备改变你的专业。”
3月1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门设置了一个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与创新”。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常博逸在论坛上感慨,今后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应该是“游牧者”,他们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之间自由地切换,而不是一辈子被锁定在某个行业、某个岗位上。
麦肯锡公司董事长鲍达民给年轻人的建议是:“终身学习。”
麦肯锡在一份报告中称,到2030年,也就是十几年以后,45%的人类活动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不是机械臂取代人力那么简单,甚至企业首席执行官的一些决策都可以被替代。
鲍达民说,人工智能在摧毁一些饭碗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对教育行业来说,挑战在于如何让受教育者做好准备,适应未来的世界。“我觉得关键就在于教育的周期要缩短,要尽快推陈出新”。
在加拿大的一个矿区,人工智能替代了以前236个工人的工作,并且将效率提高了40%;在华尔街,由于来自机器的竞争,一家投资银行的交易员从顶峰时的600人减到只有2人;等到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全球的专职汽车司机都可能面临失业……但鲍达民强调,这只是一个起点,各行各业都会受到影响。他认为,人工智能是技术发展的第二个潮流,人类现在拥有比以往更大的数据、更高的计算能力、更强的连接性。“如果说这本书是100章的,我们现在也就才翻到第一或者是第二章,很难预测未来人工智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鲍达民认为一系列的变化都对改造现有的教育体系提出了要求。他说,如果看一下纽约曼哈顿一个幼儿园的照片,和20年前的照片相比,实际上区别并不大。教育领域那么多年过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现在,李剑阁计划在他领导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里设置更多的选修课,减少必修课的比重。“因为我们感觉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当中,学科的交融和跨界的结合非常重要。”他说,现在所需要的是各种各样跨学科的人才,要鼓励学生跨学科,而不是局限于原来的专业设置。
“原来我认为远程教育不可能代替课堂教育,因为它没有互动。但是现在人工智能的出现,在线教育也可以互动,可以答疑。所以我觉得,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现有的教育也会提出很大的挑战。”李剑阁说。
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不认为在线教育会代替那种坐在课堂中与师生共同学习的感受。不过他建议他的学生“学习如何学习”,而不只是学习知识。
“要想知道高等教育未来什么样子,这非常困难。”苏必德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我能告诉你的是,我们所提供的教育是为目前并不存在的工作机会和挑战而准备的。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教育,因此很重要的是我们塑造那些具有普遍技能的终身学习者。”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之一是,每个人都能够请得起自己的“私人教师”。他说,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理念。从幼儿园直到研究生教育,能够在下棋的每一步都做出精准分析的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然后为其量身定制教育。
对于机器人抢工作的问题,刘遵义并不太担心。他认为,这个问题哪怕存在,也是一个“过渡性”的问题。有一些工作比如刷马桶,是人类不愿意从事的,被机器所取代没什么不好。
“人工智能会让有的就业岗位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是被完全取消,但是人工智能也会带来新的需求,这也为我们带来了机遇。”苏必德说,我们现在开展教育的时候,其实不清楚以后的就业岗位在哪些领域。应该加强通识教育,让学生们面临新一轮生产力的解放时成为创新者。各个学科的学生都需要应对这样的变化。
“人们在转型的过程当中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我们原来的教育和每个人的观念都比较习惯于一生从事一个职业。”李剑阁说,而现在每个人都要接受终身教育,不断地转型,不断地适应,“实际上我觉得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这也是很有乐趣的事情。如果人一生当中可以从事很多很有意思的职业,应该看成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痛苦”。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游牧”的学生
发布时间: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