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时代,软件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运用互联网理念,软件技术与工业技术开始实现融合发展。要让电力驱动的机器变成软件驱动的机器,让制造向互联网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中央编办近日公布了工信部的部分职责和机构调整,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把软件服务业司改成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我们的职责范围变大了,工作重点将由软件服务业拓展到两化深度融合、信息安全等方面,为智能制造提供软件支撑将是主要方向之一。”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回答说。
在日前举办的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骨干企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陈伟也表示,要发挥软件的核心驱动作用,大力推进软件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发展,推动智能制造。同时,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推动软件产业由大变强,提升全行业支撑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
结合带来神奇变化
融合了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管理人员可以在千里之外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上马了数字控制系统,原来70分钟的数控机床加工准备时间被缩短到5分钟……在沈阳机床,记者看到了软件与制造结合后带来的神奇变化。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战略,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概念,其本质都是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将业务知识深度嵌入软件中,通过软件再造业务流程,实现“零件与机器的互相交流”。“中国制造也是一样,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陈伟说。
软件服务业企业早已捕捉到智能制造的市场机会。中海创集团与振华重工合作,结合最新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要共同构建全球最高水平的智慧港口;启明信息为一汽集团从决策、经营到生产打造了一整套信息化体系,并提供数字化汽车解决方案;达梦数据库公司则为沈阳机械制造厂提供了数控机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实现全流程在线监管。
工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近1.6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超过一半。陈伟表示,这说明软件业服务化、网络化趋势明显,智能制造也正是要让电力驱动的机器变成软件驱动的机器,让制造向互联网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核心技术仍待突破
曙光总裁历军对外介绍“数据中国”的企业战略,并宣布正打造数据平台,构建从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存储、新安全等覆盖全流程的自主技术产品服务体系,向数据服务提供商转变。
陈伟坦言,中国软件业的基础研发能力还较弱,尤其是实时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薄弱,国产研发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相对缺失。这将造成信息安全受制于人,未来的工业互联网、包括工业控制系统等也面临新的挑战。
其中,操作系统成为下一步要突破的关键。据介绍,工信部将着力推动发展3类操作系统,一类是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工业操作系统、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以提高智能制造领域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能力;一类是智能汽车操作系统、车载应用软件,以支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另一类是工业机器人操作系统,以推动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推广。
我国软件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和水平不断增强,在许多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调查显示,2014年软件企业研发投入较上年大幅增长了54.3%。“但综合50强软件企业全年研发投入总和,与IBM、微软两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总和相当,反映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我国骨干软件企业加快规模化发展任重道远。”陈伟说。
成为创新创业焦点
利用手机在线选座、团购等方式,影院上座率可以大幅提高;通过交通云平台,交管部门可以开展交通出行需求分析,提升指挥调度效率;整合医疗健康数据,医患可以实现精准匹配和挂号……
软件已不再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工具。生产领域出现的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消费领域涌现的打车软件、互联网金融等,都是软件技术与业务知识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结合,从而深刻变革传统业务模式的结果。
这也令软件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焦点。软件园纷纷发布“创业+”行动计划,通过创业培训服务体系,并提供资金,推动软件企业成果孵化;大型企业纷纷搭建开放平台,将用户资源和技术资源开放给软件业合作伙伴,降低创业者进入市场的门槛,推动软件应用层出不穷;软件创业者们则纷纷瞄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成果不断涌现。
陈伟表示,软件业要把握向互联网化发展的趋势,坚持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并重,探索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业务和管理创新体系。同时,加强产业联盟、开源社区等的建设,推进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与工业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基于网络的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