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的云计算中心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摄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用户尝试用“云”来解决传统线下场景存在的难题;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创业者,更是在数字化转型的关口,搭上了发往“云上”的“高速列车”。
从某种意义上,云计算已经成为像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只要到云服务平台注册一个账号,企业和个人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IT资源和技术能力,既降低成本,又满足灵活部署、高效率的业务需求。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云计算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云计算服务成功扛住全球最大规模流量“洪峰”
今年“双11”购物节,一过零点,各大电商平台即迎来交易高峰。零点刚过1分36秒,天猫平台上成交总额突破100亿元,订单创建峰值更是创下新的世界纪录——1秒钟内有54.4万笔订单同时下单,是2009年第一次“双11”的1360倍。成功扛住全球最大规模流量“洪峰”、支撑各大电商平台“双11”购物盛况的,正是背后的阿里云、腾讯云等各大云计算服务平台。
两个月前,阿里巴巴悄悄完成了浩大的迁徙工程,将数以十万计的物理服务器从线下数据中心迁移到了“云上”。但淘宝、天猫的消费者和商家对这个“给飞机换引擎”的过程毫无感知。
“云计算是一种IT资源和技术能力的共享。在传统模式中,个人开发者和企业需要购买自己的硬件和软件系统,还需要运营和维护。”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说,有了云计算,用户可以不用去关心机房建设、机器运行维护、数据库等IT资源建设,而可以结合自身需要,灵活地获得对应的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目前广泛应用在互联网、金融、零售、政务、医疗、教育、文旅、出行、工业、能源等各个行业。
可以说,云计算是IT产业水到渠成的产物:计算量越来越大,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动态、越来越实时,云计算于是应运而生。正因如此,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行业领先企业在满足自身需求后,又将这种软硬件能力提供给有需要的其他企业。
目前,云计算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并发挥了巨大作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介绍说,云平台的成本、安全和管理集约优势,可以降低IT架构和系统构建的成本。目前,国内大多数互联网应用构建在云平台上。
云服务可以按需提供弹性的IT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调配IT资源,在保障应用需求的同时节约成本。比如,铁路12306系统就使用阿里云平台支撑春运等购票峰值的IT需求,保障系统在高峰期的稳定运行。
另一方面,云计算也成为城市、政府和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当前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网上外卖平台、在线游戏中心、热点网站,或是工业互联网,都离不开云计算。近年来,政府部门开始积极利用云计算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中国政务服务小程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接入了各部门、各地方的142万项政务服务指南。用户只需打开微信登录小程序,动动手指即可办理从前需要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省市事项。它依托的,就是腾讯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数据共享政务云平台。
“5G+云+人工智能”的组合,产生显著溢出效应
最新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云上的IT基础设施占比超过了传统数据中心,成为市场主导者。这反映出,“企业上云”已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云计算技术的普及,让人工智能这样需要海量数据和大规模投入的前沿科技不再高不可攀。基于云计算平台使用人工智能,能极大降低成本,为各行各业最大程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可能。
与此同时,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也加速着云计算的技术演进,并促进云计算市场快速发展。刘松介绍,云平台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这些新的技术应用的基础,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对云平台的技术和服务能力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更大的算力支撑、有力的安全保障。
专家表示,融合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这些技术只有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例如,物联网产生海量数据,5G用来传输和交换,而数据存储与计算需要云平台作为承载,人工智能也需要云平台提供算力和数据支持。其中,“5G+云+人工智能”的组合最具代表性,三者紧密融合,释放出巨大能量,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智能网联车”“智慧城市”等产业的发展。
当然,对云计算来说,在与其他新技术融合同时也面对挑战。专家指出,5G最先落地也是用户体验最直接的场景,将是大带宽的应用,所产生的海量连接、规模效应将对云平台造成很大冲击。邱跃鹏认为,只有跨越了规模效应的门槛后,云计算才能更好地把技术创新转化为产品创新,并提供产业升级的整体解决方案。
他说,随着云计算承载的业务规模越来越大,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成为刚需,用软硬件一体化技术搭建出更强壮的基础设施平台,会成为云计算发展的重要趋势。
专家指出,作为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云计算产业已进入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推动云计算、5G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让云计算服务的门槛越来越低,真正可以像水和电一样去使用。
云平台安全性已有相当保障,但仍面临挑战
今年10月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与应用白皮书》(下称《白皮书》)预测,到2023年我国政府和企业上云率将超过60%。《白皮书》同时指出,影响云计算产业发展和应用的最普遍、最核心的制约因素,就是云计算的安全性和数据私密性保护。云上数据安全已成为业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关键风险点。
“云计算的每一次发展与扩大,都是对云安全的一次压力与挑战。”刘松说,大量的企业虽然上云了,但对安全的理解以及准备仍然不足。云计算安全也已不再是单点安全,而是与全球产业链各个环节息息相关,原始的安全架构与能力已无法抵御全球化的网络安全威胁。
专家指出,在业内,云安全发展水平目前落后于云计算发展约4年,尽管云平台的安全性已有相当保障,但仍存在不少挑战。
由于云平台接入了大量网络应用和企业服务,一旦出现故障,影响范围甚广,会导致众多网站无法访问、手机APP不能使用。随着企业上云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数据泄露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常见的安全问题。根据相关安全机构统计,仅2019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就发生了3813起数据泄露事件,被公开数据为41亿条,其中8起安全事件就导致了32亿条的数据泄露。
腾讯安全云鼎实验室负责人董志强介绍说,除了数据安全,云安全还面临网络黑产不法团伙的侵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上云,瞄准云上的企业发动攻击的犯罪团伙也越来越多。与以往的单兵作战不同,网络黑产团伙日益公司化、链条化和智能化,“羊毛党”“黄牛党”“拒绝服务攻击”“流量劫持”等对整个云计算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为进一步提升云平台的安全性能,腾讯也联合相关机构举办基于真实云环境的安全挑战赛,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攻防研究。
“云计算的大规模应用,对安全能力的要求一定会成倍增长。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云计算、智能化给安全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会让更多企业感受到云原生安全带来的利好。”刘松说。相比于传统的修补式的IT安全,云安全其实更具优势,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原生安全即“内嵌”安全的。这种原生安全,不会随着云计算规模的扩大风险更高,规模的扩大反而有助于降低云安全的部署成本。